今天花费了一点时间,终于又阅读完一本书籍《精进》,这本书籍中,打开了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
1.如何高效管理时间
这本书籍会告诉你对待时间的概念,如何管理时间?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大爆炸我们如何不被垃圾信息所干扰?我们如何最大化的利用时间,我们成为了信息的搬运工,囤积了大量的书籍,视频,电子文档放在网盘中但是就是没时间看,以及我们如何精简的表达?我们如何过滤掉无用信息,以及我们对于高效学习和思考的认知,思维上的认知,比如专注一门,找到定位,对待事情的看法,不要追求每件事做到极致。总之这本书籍非常不错,里面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需要我们阅读完进行思考,过滤掉一部分,得到精华。
2.信息大爆炸时代你为什么感觉很累
在这本书籍当中,让我对于时间有一定的认识,对于我们为什么感觉很累,为什么那么忙,却还是一无所获,其中我的一个感受就是聚焦和专注,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真的是互联网大爆炸时代,每天产生成千上万的信息,对我们造成干扰,各种营销广告满天飞,我们很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而变得不专注,我们开始大量的买买买,最后发现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我们需要高效的过滤掉一部分鱼龙混杂的信息,做到精简,表达精简。
3.淘汰陈旧知识体系,建立新体系
还有一个心得感受就是传统的教育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每年都会产生新的名词,新的职业,我们需要接触新的信息,掌握新的技能,所以要做到主动学习,三年前的知识现在说不定已经过时,所以要懂得抛掉那些过时的信息,学习新知识。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阿文的读书笔记(mls238)
4.你是不是一个囤积癖
其中这本书当中说中了一个我的痛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囤积了大量的教程,视频,资源,就放在网盘里,不看,但是还是不停的在搜集,总感觉搜集到,就是学到了,感觉哪个视频都有用,所以这是一个痛点,需要精简,视频只有看了,学习,思考,实战才有价值,否则那只不过是一堆垃圾而已,信息更新太快,我们每天需要迭代更新。
5.如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如何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时间,可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茫然的,他们有大把空闲时间,却不知道用来干什么,整天荒废度日;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焦灼的,他们和时间赛跑,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连一点空隙都不留给自己,他们的人生变成了一连串密集而又无法停歇的鼓点;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无助的,他们虽知道时间的可贵,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却在行动上逡巡不前,眼睁睁地看着机会随时间流逝而去;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随意的,忽而兴致勃勃、全情投入,忽而意兴阑珊、松垮懒散,人生就如一片片落叶,随风飘散,无所依归;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投机的,他们总是四处打探,寻找能把时间转化为金钱的机会,一分一秒都不放过 ……
6.你有没有时间规划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如何解决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 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些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 ”
“ 为什么是五年? ”
“ 两年、三年太短了,八年、十年变数又太大,你很难看清楚。
7.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上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1.一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 “ 我 ” 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 “ 收益值 ” ;
2.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 “ 收益半衰期 ” ,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8.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随着互联网渐渐主宰人们的生活,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经典的价值。微博、朋友圈无时无刻不在刷新,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也越来越难以保留持久的兴趣。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通常也只能维持一两天的热度,随后就归于沉寂。这些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实际构成了一种 “ 信息噪音 ” ,干扰了我们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的判断。
9.信息干扰,我们都患了选择焦虑症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看哪一本,两个证书去考哪一个。于是就成了布吕丹的驴子,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对广大 “ 拖延症患者 ” 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10.为什么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呢?
“ 快 ” 与 “ 慢 ” 的自由切换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阿文的读书笔记(mls238)
“ 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 ” 今天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好像永远都做不完。 “ 没有时间 ” 成了口头禅,有时候是借口,有时候更是实情。正如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机器越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跑,疲于奔命。同时,人的消费欲望被无孔不入的广告和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法拉动着,人们变得无法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不断地想要更多。如此一推和一拉之下,人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反反复复地折腾,过了许久之后回头一看,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11.时间管理层出不穷
在这种背景下, “ 时间管理 ” 应运而生,还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它教我们如何设定任务目标,如何把任务分解,如何区分重要和紧急,如何把事情列成清单并设定好时间,如何把控好自己的工作效率 …… 这些方法无疑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只不过都是 “ 技术层面的解决 ” 。
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 “ 液态的 ” ( liquid ),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12.停下来思考
“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什么叫有快有慢?
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 “ 面壁 ” ,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可现代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 “ 过日子 ” ,而是 “ 赶日子 ” 。
13.调整你的时间使用方式
1. 举出 3—5 件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写下每件事可能带给你的积极信息。这些事情可能对你的未来
产生哪些好的影响?
2. 检视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对当下有好处,却对未来几乎没有价值甚至有害?你
决定减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频率?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自己做这些事?
3. 列举出 3—5 件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或者他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请写下 3—5 个你未来五年打算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将如何去实现它。
5. 除了工作,请写下 3—5 件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
6. 请写下一件你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
14.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在网上下载很多东西,书、软件、电影,积累了很多 G ,但下完后又放在那里,懒得去看了。还有一些好学的人,像兢兢业业的蜜蜂,在网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来,或者拷贝到笔记软件里,这种资料的搜集固然好,可惜经常只是存而不阅,不过是做了知识的搬运工。
也有人很喜欢阅读,但是他们看得不够精细,什么东西都是粗粗一览,更不用说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在手机上看东西本来就不易深入。其实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结,就是我们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会做最浅层的加工,没有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做一些 “ 解码 ” 的工作。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常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也无须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应遵从客体本意,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15.深度学习:不止了解,还要知晓
解码费时费力,所以很多人看书或者其他什么东西,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结果时间稍微一长就只剩下些模糊的感受,留不下什么东西。但学习应该是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广度能够让人不闭塞,深度能够让人不只是学之皮毛。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阿文的读书笔记(mls238)
16.寻找解码的入口
我们如果想解码,也要去寻找那条 “ 入口 ” 。我这里给出三个寻找入口的路径,供大家参考: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是不是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看一本小说、一部电影,最关心的,还是那个最后的结局:男女主人公最后有没有在一起啊、反派有没有死绝啊等等;而我们看知识型的书籍,则重点关注它呈现出了哪些结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其实,这样的观看方式,于解码无益。一个解码者,应该做到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即我们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去知道,这个结果是如何得来的。
如果是看一部虚构作品,我们可能要去思考,目前这个结局,作者是进行了何种逻辑上、感情上的推动,使其变成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果;如果是一篇议论文,我们可能要去思考,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论据、通过了什么样的推理,才使其论点成立、能够把人说服。有些作品,它的过程是 “ 显 ” 的;有些作品,它的过程并没有明确道出,则更需要我们耗功夫去梳理,甚至就像一个侦探一样,把犯罪现场在头脑中还原出来才行。
17.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操练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
18.大脑需要 “ 断舍离 ”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众声喧哗。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信息,它们或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是充满了陈词滥调。在这些信息日复一日的冲刷之下,我们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塞满我们的头脑,干扰着我们的思考和记忆。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19.如何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1.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专注某个领域
2.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人为制造营销话题,博取眼球
3.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比尔 · 盖茨可能是地球上最忙碌的人之一了,多年来,他既要主持巨无霸企业微软公司,还要负责盖茨基金会的慈善工作。可即便如此,他仍保持了一个习惯:每年抽出两个星期的时间闭关。
20.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1.这段给我的启示是尽量删除不必要的语句,让稿件精简有力,不啰嗦,能一个字表达的不要两个字表达,因为现在这个社会节奏太快,人们的时间都有限。避免使用一切多余的词汇。
2.好的写作的秘诀就是剥离每一句话中的杂物,只存留其最洁净的部分。每一个无用之词、每一个在动词中已经表示其相同意思的副词、每一个使读者不知谁在干什么的被动语态结构 —— 这些都是削弱句子力度的成千上万种掺杂物。
3.适度的简洁,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简洁并不是要求一味地删减,而是某种合理的 “ 适度 ” 。“ 写学术论文,千万不要多说废话,最好能够做到每一句都有根据。
4.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 “ 小容器 ” 中
21.随机与混乱,为我们带来灵感
1.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可能并不适合产生新想法,当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在意料之中,当每天我们都在重复接收相同或者相似的信息,当每天我们只是在一遍遍重复和强化我们固有的想法,那么我们的潜意识就很可能无所作为。所以,在必要的秩序和规则之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混乱、随机和意外的成分,让这些东西成为培育我们新想法的土壤。
2.心理学家认为,环境也能影响人的行为。
22.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将思维转化为图像
1.人的大多数思考过程都是隐蔽而不可见的,我们只是在头脑中想,却很少将它们外化出来。而 “ 图解思考 ” 指的是用画图的方式来直观表示出我们思考内容,这有利于我们对所思考问题的解答。
2.越是抽象的研究,图解思考所能发挥的作用可能越大。
23.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1.木桶理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2.“ 通识教育 ” ,提倡培养 “T” 型人才:但是
以一个人要有某一项明显的专长为前提的。很多人特别在意培养自己 “T” 中的上面那一横,比如看了很多方方面面不同领域的书,但迟迟没把那一竖给伸出来,这样每一样都学成了三脚猫功夫,无一擅长,这样在之后的求职和事业发展中就会显得很被动。要想成为 “T” 型人才,你得先做出那一竖,站稳了,再做出那一横也不迟,而且能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后再去涉猎其他领域也更能触类旁通,对提升那一横的含金量也很有好处。
如果一家公司笃信木桶理论,那么它就会要求所属的每一块木板都尽可能长,而不会允许特别短的木板存在。换句话说,公司中的每一个岗位都不容许存在能力平平的员工,而是要求每一个岗位都聘用能完全胜任这个岗位的员工。又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细化的特点,大多数的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专长,而不是面面俱到的能力。所以在这些岗位进行招聘时,就更加倾向于招聘单方面才能突出的员工。
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都不明白。我收到的求助信件中,大多数是倾诉关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迷茫的,我发现这些人十有八九没有意识到专注发展个人才能的重要性。
24.职场需要懂得时间聚焦
特别是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资源本就贫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都是大忌。
25.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
很多人曾写信告诉我,他们有很多爱好,什么都会尝试一下,但都不精通,到了最后不知道选择哪个作为他们的职业道路,甚至最后找工作也成了麻烦。其实道理很简单,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不专注,就很可能永远在 “ 缓慢起步期 ” 徘徊,从 A 领域的缓慢起步期跳到 B 领域的缓慢起步期,再到 C 、D…… 但就是到不了快速提升期,更到不了高原期。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在缓慢起步期就 “ 死 ” 掉了。小部分人爬到了快速提升期。而只有极少数人到了高原期,笑傲江湖。
那么停留在缓慢起步期的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你要和大量的同样处在缓慢起步期的人竞争比较初级的工作岗位,即便就业成功也只能得到较低收入和较低前景的工作。
这个世界的财富分配是极端不均衡的。站在塔顶的人占有着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财富。在靠本事吃饭的领域,这种不均衡也非常明显。
26.专业的人才能获取高收益
于是一个清晰的事实出现了,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有时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例子,各方面起始条件很差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一旦抓住了一个机会,就一个猛子扎进去,坚定不移,最后果真做成了一番事业,这可能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吧。而许多资源条件还不错、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人,反而因为选择太多而迷茫,始终无法对一件事做到全心投入,最后反而是一事无成。
27.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
人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实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自己的弱势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与他人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来解决。但要是你没有拿得出手的、显而易见的优势,有谁会愿意和你组队打怪呢?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你终身受益。
你是 “ 差不多先生 ” 吗? 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28.信息干扰
1.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 “ 干货 ” ,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
2.不需要凡事追求完美
我在提倡凡事都要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我提倡的并非是这一种 “ 完美主义 ” 。事事都追求完美的问题是,忽略了每个人所具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就那么点时间、那么点精力,如果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那么结果就是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所以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29.宽泛涉猎,不如精益求精
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什么知识都懂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尝试一下,可是什么事情都做不精,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擅长的。这就像挖了很多口很浅的井,结果一口井都没有水出来,白费工夫。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30.人人时间有限,需要懂得取舍
再回到专注的取舍问题上来。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他可以学习的宝贵知识却是无穷无尽,他一旦作出学习某块知识的选择,就意味着付出了暂时无法学习其他知识的机会成本。更普适的问题就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上,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
31.合理分配时间
假如你每天有 10 个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那么你可以选择 “ 二八开 ” 的方式,把其中的 8 个小时专注在你的主业上,在这些时间里,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种网络噪声的干扰,不要让各种社交媒体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在余下的两个小时中,你可以进行完全自由的学习,接触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一些小而美的技能,尝试一些富有创意的游戏 ……
32.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1.意志力有极限: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意志力有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2.坚持做一件事:喜欢这件事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
3.兴趣好于驱动:在兴趣这种内部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完成同一任务的表现比在物质奖励的驱动下更好。
4.思考:好的求索者,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更要懂得自己去琢磨,笔怎么拿最舒服
33.先去做一件事,你就迈出第一步了
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阿文的读书笔记(mls238)
PRACTICE 实践练习
1. 请利用盖洛普 “ 优势识别器 ” 测验你的优势才能,并结合你的实际,看看是否符合。
2. 在你现在的学习或工作中,以上对你具有最大价值的优势才能是什么?在你所在的群体里,属于什么级别?
3. 为你的优势才能设计下一步要挑战的难度,并落实成具体的训练计划。
4. 在你的每一次挑战中,把事情做到十分满意,再开始下一步挑战计划。
5. 你对你现在的学习或工作感兴趣吗?如果没有兴趣,是因为什么?
6. 多了解你所从事的领域,并专注地投入进去,你是否对它有了更多的兴趣?
7. 对于这件事,你可以主动去做哪些,让它变得更好?
34.“ 学渣 ” 与 “ 学霸 ” 都不是好选择 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标准化教育的风险
一:对一个大学生来说,严格遵循学校安排的教育计划有很大的风险。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中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赶不上社会整体的前进步伐。我读大学时,有几本专业课教材,竟然还是 15 年前编写的。但即便采用最新的教材,与瞬息万变、不断创新的市场相比,课堂教学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是高校中讲授的内容脱离应用环境,教师缺乏实操经验,很多领域的知识是基于实践的。
学霸选择依从,学渣选择逃避,但有一点又非常相似,就是他们都没有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并没有回答好自己到底想学什么、怎么学好的问题。很多人参加完高考,就稀里糊涂地由着各种想象选择了一个专业,没有机会和能力来想到底适不适合,然后因为路径依赖,便将就着学下去,丧失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机会。
35.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大学生成为一个主动、自主的探索者,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利用好本校的平台资源:本校资源包括学校图书馆、口碑不错的老师,以及优秀的同学、学长。
2.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今天的时代已经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大不相同,在线教育如火如荼, MIT (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开放了它们的课程, TED 等讲台让各方高人轮番登场布道,国内本土的在线教育也是方兴未艾。3.大多数人没利用好机会:面对史无前例的世界教育资源的大开放,很多人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
3.主动试错:大学试错成本很低,出社会成本很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读书吧-每天阅读一小时 » 第42篇:《精进》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